前几天一个小朋友跟我讨论一个问题,说两人相亲,直接问收入,是否合理。
这是我最怕的一种沟通方式,比方有个人跑过来问我,你说这杯子里的水多不多?我一定无言与对。我不知道你打算浇灌百亩农田,熄灭熊熊烈火,还是润润嘴唇。
中国人的习惯,就是抛开目的,谈合理性;抛开是非谈人情。 当然,我也可以很乡愿的回答“人家既然问了,当然有合理性”,这就等于放屁,响而不臭,但毕竟是屁。
举上面这个例子而言,如果两个人前提清晰,女要郎财,郎要女貌,这大致是合理的;如果说,关于爱情,可就完全离谱了。
我是极端痛恨这种“合理”的,孔子说,乡愿,德之贼也,大致就是说的这种合理性。我举例子展开来聊聊,就说王志安吧。
王志安在铁链女中,有个逻辑是,董志民这种事情,当时非常普遍,不应该重判;你判了董志民,铁链女更加走头无路。 正常有逻辑的人,看到这段能崩掉——犯了太多逻辑错误了。他用普遍性,推断合理性,合理性推断后果。 铁链女走头无路这个说法,就他妈是个完全臆断的假设——按照这个说法, 被锁住生一堆孩子,居然是铁链女最佳的归宿。最关键,连普遍性都是他的假设!我是那个年代的人,我在农村长大,我最有资格谈这件事的普遍性。当时一个村子里,拐来的妇女有吗?有,但是到80年代已经非常罕见了,别说自然村,连一个大的行政村都未见得有一个,因为24小时你要提防一个人是很难的,一个村里的人都很冷漠,也做不到。一个自媒体人,前提是他假设的,后果是他假设的,逻辑是混乱的,然后居然用他妈几百万粉丝和拥趸,我想想都疯。
但我知道,多数欣赏他的人,是因为觉得他“合理”,觉得他“合理”,其实背后的逻辑就是既然发生了,肯定有必然性,既然有必然性,必然合理…….。
所以,孔子很生气,孔子很少用这么凶悍的语气去评价人,德之贼也。而乡愿的意思,就是“媚俗”,他甚至都不是余秋雨那种对审美的媚俗,他是更恶劣对“价值观”的媚俗。我知道你们大多数人都是怎么想的,我知道你们想听什么,我就说什么。你们这帮傻逼没有逻辑吧,嘿,你瞧,我也没有,我支持你!
按照王志安的同意逻辑,他会为绿教用石头砸死女人辩护,也会顺畅流利。你就不该露脸,别人都不露,就你露脸,活该砸死你——大家都这样。
所以,孔子是特别讨厌这种所谓的“合理”性的,这种“合理性”抹杀了应然,强调了“实然”,混淆了是非,淡化了德性的意义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