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动性假设的意义

昨天想明白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就是假设体系对工作、学习甚至生活的极大重要性,被忽略了,甚至被教育消除了!

什么叫假设体系呢?

就是一件事情,在你做以前你自己先建立一个假设以验证;在你学以前,你自己先假设一套模型来对比,假设越详尽清晰,你得到的越多,做的越好。

举个例子,比如我打算看一本书,叫《Feature Writing》,来学习习作。我会在买书以前,先设想这么书的内容,大概是关于特写的,那主要帮助我的可能有3方面:如何寻找Feature,选择哪些Features,如何把Features写好。我会继续假设:

1. 寻找Feature的核心在冲突和困境

2. 选择Features的关键在于出乎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

3. 写好Features的要素是寻找触动人心的moment去铺垫和描绘

当我读书的时候,我就会去寻找作者的结构,是否跟我一致,如果不一致,他的结构逻辑是什么? 再去寻找作者的要素,是否跟我期望一致,如果不一致,他的逻辑和特色是什么。 在这个过程中,很容易学到别人的思维方式,也特别容易去伪存真,最后建立属于自己的体系。比如有些关于Feature writing的书,会强调动机,利用动机把各种草蛇灰线的要素联系起来,这个因为不在我假设范围内,我就会印象非常深刻;另外一些书,就会强调风格,你以客观的语气描述、冷峻的语气描述,关切的语气描述,会形成巨大的差异,而这种差异适应不同的素材,从而产生触动人心的效果。

学习的本质,在于突破自己原有的假设,学会新的假设。我看很多人写的文章,看三篇就看不下去了,都在预料之中,甚至比预期更差,那就乏味的很,读再多也不过就是重复。

工作中,就更是这样。最令我抓狂的就是,我的同事们,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没有假设,还美其名曰:摸着石头过河。

比如我们公司的厕所臭了两年没有改善,我有一个很简单很基础的假设,就是厕所可以不臭的;但是我行政部上上下下的同事没有这个假设,甚至到后来,觉得臭才是常态。再比如我前几天在新加坡处理租房事宜,我先建立一个假设,就是个人账户、房屋账户,必然是两套账户体系,那么为一个房屋账户付水电费,其实就是建立关联的过程,而不是建立账户的过程。但实际操作中,我发现背后虽然一定也只能这么运行,但是SP Group其实完全隐藏了房屋账户,把关联过程对外表现为构建一个新账户的过程。这个模式虽然可以行得通,但是相当愚蠢,表现为逻辑上混乱,概念上不一致。本来账户的概念是Entity——人或者屋这样的实体对象,但他们重构了一个概念就是Connection,把Connection当作实体,会导致理解的混乱和维护的复杂。

还有个最近的例子,不是做会计的AI化吗?我会有个天然假设,票据的目的是方便核查,只要是可查证,电子档和纸质的没有任何区别。但是任何一个会计都会言之凿凿的跟你说,国家有明确要求,必须纸质的。但是当我去查国家要求的时候,查到的是国家明确说明,尽可能放弃纸质的票据….,而这类财政部和税务局联合发的法律条文距今已经有8年了!

在生活中也是这样,你如果不做假设,你的生活注定会完全跟随自己的感受,最终一塌糊涂,因为假设是一个逻辑过程,遵循的是大概率逻辑;而感受非常的多样化,有很多黑天鹅的特性。最常见的假设, 如果孩子有问题,一定是父母出了大问题在先,这就是无可辩驳的基础逻辑。但是我见到多数傻逼父母,都是坚定的认为孩子出了问题,自己接近完美啊我去。

当然还有很多,比如初入股市,你应该假设自己是个傻逼;看到P2P投资,你应该去假设他不可能持续赚钱——除非你找到清晰的逻辑。

我们几乎所有的错误,都来自于:我没有假设,但是我有感觉啊。好吧,感觉万岁。


已发布

分类

,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