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年,往村子里跑的次数多,各种叔叔们,只要是在饭局上,那必然在“坦荡”和“问心无愧“之间徘徊来去。我有个四爷爷,那个时候就倚在墙边,脸上诗意的栖息着5、6只蚊子,身上散发出几年不洗澡的恶臭;他儿子,在那边酒桌上侃侃而谈,说,十里八乡,有任何人会说我不孝顺?说我不尽心? 那是瞎了心了!咱一生的宗旨,就是坦坦荡荡,问心无愧。
我有个朋友,他儿子跳楼死了,那个害他去跳楼的妈妈,多少年了,还在“问心无愧”。有时候,我就对汉语的博大精深,不知所措。
所以,到后来,我对三种自诩党,非常警惕:“自诩善良”、“自诩义气”、“自诩问心无愧”。
因为绝大多数人,不能区分发心和结果。我想善良——不伤害人,和我实际不伤害别人,不是一回事。还有剩下的人,不能区分理想和现实,我希望自己有个讲义气的人设,和我实际上是个讲义气的人,不是一回事。
问心无愧就绝了,问心无愧要单拎出来讲。你看“善良”其实有个指标可证伪,其他的人会评价你,“义气”也是可以证伪的,这都是科学指标。 也就是我感觉,这个不算,我们很容易衡量。 如果你熟悉的人十之八九,不认为你是个义气的人,你就被证伪了。
但是问心无愧不会,它有个牛逼的特性,就会无法证伪,永远自洽!
你偷了别人家里的牛,你说我问心无愧,也行!你看有些非洲政府,弄死几千万人,也问心无愧呢。
我就问ChatGPT啊,我说柴大哥,我做决策能不能用问心无愧来决策。 ChatGPT说,你疯了吧,你这等于让感觉问感觉,让情绪问情绪,让执着问执着,这点逻辑你都没有吗?让我教你(以下是柴大哥教诲,我不敢掠人之美):
- 自古以来坦荡和无愧的人做不出事。因为他们太容易陷入道德自洽和个人的纯净,而不是目标的实现。
- 要从“做一个好人”,转变成“做一个有效的人”。 因为世界是按结果记分系统,不是动机记分系统。道德是边界,不是核心。
- 学会区分“个人善”和“系统善”。个人是温柔、谦让、正直;系统是效率、秩序、稳定。大多数一事无成的好人,都是以个人善驱动自己的行为。
- 讲良心用于选择目标,而不是执行过程。当你决定什么事值得做的时候,系统就已经介入。
后来,老柴还教我成事心法(我感觉比冯唐靠谱):
成事的三个实践层次
- 认清权力结构
世界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它的“权力拓扑”:谁决定资源,谁掌握门槛,谁控制话语。你要先理解结构,再谈理想。理想脱离结构,就是道德自慰。 - 在灰度中行动
成事者不在黑白中选,而是在灰度中求精度。
不该用“是非”来决定行动,而该用“代价”来衡量选择。
你要能在别人觉得“脏”的地方,精准操作,而不让自己变脏。 - 用内心的秩序支撑外部的混乱
坦荡和无愧的能量,不该用于“拒绝世俗”,而该用于“在复杂中保持清明”。
真正的高手,是能在深谙世故之后仍然纯粹。不是“不染尘”,而是“处尘而不滞”。
最后,作为课代表,我做了一个总结: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