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时代变了。
90年代成功的企业几乎清一色是营销大师。杜国楹、史玉柱都是此中的行家。但是营销可以驱动有个前提,就是营销的混乱空间大。比如史玉柱的广告成本低,史玉柱自称是谈到刊例价格的3% 。再比如盛大网络的崛起肯定不是因为代理一个韩国的破游戏,而是因为盛大创造了网吧销售点卡的渠道模式。再比如秦池酒,靠新闻联播的标王大卖特卖——要不是产品真的出问题,可能还活着呢。
实际上,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重要事物模型,比如:
| 时代 | 核心稀缺 | 主导力量 | 典型代表 |
|---|
| 工业时代(1950–1980) | 产能稀缺 | 生产为王 | 福特、松下 |
| 传播时代(1980–2010) | 注意力稀缺 | 营销为王 | 宝洁、可口可乐 |
| 数字时代(2010–2025) | 体验稀缺 | 产品为王 | Apple、Tesla、字节 |
现在为什么不需要关注了? 两个重大变化:
- 互联网的传播成本很低,只要你的产品性价比和体验好,必然会越传越广泛
- 营销变成和数据驱动,混乱空间消失了,基本上一分价钱一分货
但是,我知道你要说但是,电商时代难道不是营销驱动吗? 不是很多公司以此发家吗?我不否认这个事实,但是这是个可以套利的短暂时期!
2008到2020这十几年,中国互联网经历了一个罕见的窗口期:
用户增长快、流量便宜、渠道集中(淘宝、微信、抖音)。在这个阶段,投流 = 买增长,营销ROI极高。于是大家争相堆钱买流量,用转化模型抢占市场。这时候营销确实成了决定胜负的武器。但这种模式的隐性代价是——一旦流量红利枯竭、获客成本飙升,这些企业的竞争力迅速塌陷。
换句话说:
电商时代的营销之所以辉煌,是因为它踩在了一个“信息不对称的流量金矿”上,而不是因为营销本身更高明。
营销是有意义的,这很明显无法否认。但是在当前这个运营算法化、流量红利枯竭的时代,它的意义远比想象的要小。有些朋友说,我看到某家公司,靠投广告发家了。从逻辑上讲,只有两种可能,它要么刚好站在流量红利的风口浪尖上,要么产品在起家的当时有足够的差异化,这完全不能成为应该关注营销的理由。
永远应该关注大逻辑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