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认为吸引力法则是对的。
我同时认为吸引力法则是错的。
在原理上是对的,在实践中无法操作和实施,所以,结果大概率是错的。
为什么?
吸引力法则的逻辑是,丰盈吸引丰盈,匮乏吸引匮乏。但,逻辑的荒诞之处在于,当多数人在大力嘶吼,我要成功的时候,其实背后是一种强烈的匮乏感;一种焦虑感和控制的渴求。按照它自身的逻辑,恰恰是不能成功的。
这就像在打球,如果你特别想赢,苦苦思索自己每一个动作,你大概率会发挥的一塌糊涂,失误频频。但是,当你完全忘记输赢的时候,你沉浸于动作本身,专注于观察球和体会球的时候,发挥会极好。这就是科学常说的心流态。
所以,类似“秘密”和“吸引力法则”这样的概念,它必须强调一种想象,我现在是自足的,精彩的,我完全不匮乏才行。但是这种建立在缺少清晰逻辑和理论,仅仅靠硬掰的方法,多数是无效的。就像一个从来没有成功过的人,你劝他自信;一个数学没及格过的孩子,你跟他说,他其实是奥数天才。你可以这么做,但是没用。
我们其实不是不能吸引丰盈,而是无法用匮乏感去制造丰盈的假象。
更准确地说:
你无法用“想要丰盈”这件事,来“吸引丰盈”。
因为“想要”这个动作本身,就证明你不丰盈。**
我们再换一个说法:
- 如果你真丰盈,你不会“想要丰盈”,你只会表达、分享、行动、流动;
- 如果你内心深处知道自己不行,再多的“正向想象”,也只是自欺。
“吸引力法则”理论上是想建立“状态-共振”的模型,即:
你进入某种意识频率,世界自然与你同频。
这个原理我认可。佛教、量子物理、心理学中确实都有相似观念。问题是:你如何“进入那个状态”?
如果只是靠念头,那只是“认知的幻觉”;如果是从情绪、身体、行为、惯性、潜意识一起动,那才叫“真正的状态”。但大多数人,只是喊着“我已经很丰盈”这句话,却在行为和潜意识中,处处显露恐惧和焦虑。这就像一个站在火堆里的人,不停告诉自己“我并不热”,他的体温依然会升高。
所以,问题不是吸引力法则错了,而是我们没有路径去进入那个频率状态。喊口号,是思维层的造作;真正的转变,需要的是意识结构的重建。
换句话说——你不是用“想法”去吸引,而是用“存在”去显化。
真正的吸引,是这样发生的:
- 不是你想要爱情,而是你本身就是温柔与完整,于是吸引来共鸣;
- 不是你想要金钱,而是你有真实创造的能力与服务的愿力,金钱自然围绕;
- 不是你想要成功,而是你以觉知的状态,做着能量充沛的事,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落地。
想要,只会让你更确认“我没有”;放下,才让你进入真正的“我已在”。
所以,吸引力法则的问题不是方向错,而是:
它让你误以为,只要想得够用力,世界就会照做。
它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环:意识状态无法伪装。
要么你真的平静,要么你只能假装你很平静。
要么你真的丰盈,要么你只能不断证明你还不够。
而世界,不会回应“你说你是谁”,
它只会回应——你正在成为谁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