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写了篇文章,批评“复盘”这个词带来的误导,引来了不少争议,甚至延伸到了“反省是否有必要”的讨论。我琢磨了几天,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。
复盘和反省的根本区别
我们先说清楚“复盘”和“反省”这两个词的差异。
所谓复盘,就像你做错了一道题,妈妈说你“不够细心”。这是典型的复盘——听起来有道理,但多数时候没用。它关注的是行为层面的“失误”,而不是结构层面的“盲点”。
反省不同。反省是去看思维模式本身,比如:这道题跟前三题有结构上的相似,出题人故意设置了思维惯性的陷阱。如果你觉得这种设计低劣,那可以忽略这个错误;但如果你觉得值得破解,就该反省自己是否缺乏“模式识别”和“惯性告警”。
换句话说:
复盘是试图修正行为,反省是试图洞察认知。
复盘像你试图抓住自己头发离开地球;反省,是你寻找一个支点,把自己真正抬高上去。
那么问题来了:既然你知道一个认知,你还会错吗?
会。一定会。
因为“知道”分两种:知识(外化)与认知(内化)。
比如,“精益创业”的概念对多数人而言只是知识,对 Eric Ries 才是认知;“卓有成效的管理”对99%的人来说是书本内容,对德鲁克来说是血肉经验。
我们很多时候“以为自己懂”,但其实并未内化。
有效的反省,大致过程如下:
- 你做错了;
- 你寻找或检索(RAG)一些认知框架;
- 你从中挑出那个最能解释本质偏差的维度;
- 你努力让这个框架内化为行动直觉——这很难,但必须开始。
知识的内化极其困难
就像人人都知道“重力加速度”,但极少有人真正拥有伽利略那种直觉:
区分信息与噪音,识别规律与巧合。
今天,不管是对中医极端攻击的人,还是盲目崇拜的人,都未必真正理解我们是如何认识一个自然规律的。
所以我们还没解决反省问题,对吧?
对的——还有两个关键问题:
- 知识从哪里来?
- 知识太多,如何辨别核心?
第一个问题不难,去读经典书籍。
第二个问题才是炼金术,才是反省真正的考验。
从“日三省”到“省三物”
曾子说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这是社会伦理层级的提醒:忠、信、习。
对现代人而言,这种反省有点像是“履职自检”。
但我更倾向于反过来说:省三物,而非三省。
哪三物?
- 欲望
- 情绪
- 我执
当你能持续看见、并逐步放下这些东西时,真正的知识才会内化为认知。
知识不是被吸收的,而是当杂质减少后,自然沉淀下来的。
当你放下纷繁的欲望,放下无名的情绪,放下自我形象的执取,那个真正的认知会自己浮现出来。
结语:反省的真理不是你找出来的
很多人以为反省是去追一个“正确答案”,但我认为:
反省的真理不是被你找出来的,而是当一切执取熄灭时,它自己站了出来。
就像湖水澄清后,月亮自然映在水中。
不是你抓到了月亮,而是你停下了搅动湖水的手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