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的幻觉

身边越来越多朋友,三十多岁,一边对孩子满腹焦虑,一边洋洋自得地聊起“育儿理念”——阿德勒、蒙台梭利、正面管教、内驱力。看得我只有一个念头:你要真那么懂教育,先把你自己教明白了再说。

说实话,我对这种“我很懂教养”这件事,充满了冷感,甚至是嘲讽。如果育儿真是靠理念和技巧堆出来的,那最该开“父母成长营”的,是谁?孔子、孟子、庄子、老子、释迦牟尼。结果呢?

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,不成器。孔子不但没给他传道,还当众批评他“媚于奥不如媚于灶”——大致意思是“你别装道貌岸然,不如回去学会尊重现实”。庄子的儿子死了,他披头散发在家敲着盆子唱歌,说“天地为棺椁,日月为连璧”——感伤?悲恸?没有,他只是提醒世人:“你以为重要的事,其实没那么重要。”至于老子,史书上连儿子的痕迹都快找不到,后人传说他儿子叫李宗,“宗”的意思大概是“别提了”。

这些圣人,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巅峰,几乎把人性摸透了。但他们都没能“复制”一个出色的儿子。不是因为他们不会,而是他们根本不信这件事可以做。

现代科学给出了类似的结论。行为遗传学早在几十年前就发现:把同卵双胞胎在出生后分别送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抚养,到了三十几岁,他们在收入、性格、气质乃至婚姻模式上,居然趋同得惊人。

这不是个例。这是趋势。

也就是说,你以为你在“培养”你的孩子,其实你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上万个变量之一。更大的变量,是他的基因,是他朋友的气质,是他内在的神经结构,是社会节奏和他落点的那条阶层轨道。你的话语,只是他童年时代的一段背景音乐,响过,就消散了。

教育真正起效的,不是你说了什么,而是你就是谁

如果你爱学习,孩子不一定爱学,但他会知道“学习是一件自然的事”;如果你情绪稳定,他也许依然暴躁叛逆,但他会知道“稳定是可能的”;如果你说一套做一套,那他一定也会成长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,然后再反过来怨你当初不够温柔。

孩子不是你能塑造的陶泥,更像是一个复杂自运行系统。他接收你的能量,不是靠耳朵,而是靠眼睛——看你怎么说话、怎么工作、怎么对待你讨厌的人、怎么失败、怎么重启。

你以为你每天念经般灌输的道理能留在他心里?那是幻觉。你真正留给他的,是你活出来的那套东西。

所以,不要再沉迷于“我懂育儿”这种幻象了。你只需要活成一个像样的人,然后放下执念,允许他成为他自己。这就够了。

甚至,这就已经是极少数家长才做得到的事了。


已发布

分类

, ,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