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期里,老带着孩子打球,突然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事情,那就是,跟打球一样,人生不应该太发力。
又一次,我们被叙事骗了。
我们的人生中,总是看到无数发力的故事,不发力不足以改变轨迹,不发力不足以力挽狂澜,不发力不足以挑战命运……。从破釜沉舟到万里长征,从两弹一星到女排三连冠,仿佛都是发力的功劳。
这些事儿都对,在那个场景下对,但是,但是,你为什么要陷入那个场景呢?就像打球一样,我们其实陷入了一个错误的循环体系:
- 因为框架是错的,所以发力来弥补;
- 因为总是发力来弥补,所以框架就会更错
所以,好的教练教你打球,一定是轻柔紧顺,绝不可能叫你发力。这里面的“紧”并不是发力紧张,而是紧凑,也就是动作幅度不要过大,不能失去重心,才能快速的还原归位。
大多数业余选手都是相反,因为发力赢了球,就认为发力是对的(唯结果论是多数人的天性),所以更加喜欢发力,到最后框架就乱了、散了,建立不起来。
肯定有人说:你瞎扯!你看比赛,难道有球员不发力吗?这个疑问很合理,我要举个例子说明此发力非彼发力。假设你要推动一个箱子,如果你没有框架的情况下,你要跑很远,然后一个飞踢,这当然是发力;但是你给箱子装个把手,给底座装个轮子,这叫框架,框架起来了,你推着跑,越跑越快,这也是发力。 没有框架的发力,往往是你狂奔去踹箱子,箱子确实可以动,但是不可持续,这个快是你的快,力是你的力;而有框架的发力,快是箱子的快,力是箱子的力。
而且,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,不管是打球还是商业,你并没有太多机会碰到旗鼓相当的对手——如果你的框架是对的话,你是几乎不太用发力的。所谓的战略,也不过就是以专业打业余,以高认知打低认知,其实并不用发力的。
换句话说,如果你总是很吃力,要么是你的框架错了,要么是你对手(战略)错了——绝大多数情况是你的框架错了。
国家也是如此,如果框架是对的,你既不需要大炼钢铁也不需要十年运动,就像文景之治那样,像改革开放一样,你啥都没干或者干的越来越少,反而就富了。
企业的治理,灵魂在这里,别总想着发力,重心放在战略和管理激励的框架上,事情的结果自然好。
老子说“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”,白话就是:人生不发力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