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轻的时候,读经济学的书,最犯难的就是关于个体自由的边界。 比如有些经济学者就推崇卖淫的正当性,有些就延伸出来吸毒的合理性,总觉的缺少一个合理的框架。直到前几天看到有人吐槽新加坡的口香糖政策,我突然想明白这件事了。
逻辑也很简单,如果一件事情,净外部性为负,且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内化,就不是个体自由的范围了。
大白话就是说,你伤害自己随便,你伤害到社会了,不好意思,那不行,那就不是你个体的事儿了。
我们举卖淫的例子。 卖淫的负外部性,显然存在,比如可能带来性病的流行,可能引发人口贩卖的风险。但是这个负外部性,可以被市场消化掉,比如高额税收可以覆盖对卖淫性病和人口来源的监管成本,其整体外部性不是负的,那么卖淫就是合理的。
但吸毒就不同了。吸毒的负外部性太大,比如社会医疗急救成本、保险监管成本、社会治安恶化的成本等。所以吸毒就不是个体自由。
强制安全带也是这个理儿。因为你没有安全带,可能带来极高的社会医疗成本和保险成本,交通瘫痪成本。这并不是你自己承担了自己的成本,整个社会都在承担。
那么,就有另一个问题了,随便吃,吃出一身病,难道不给社会带来负外部性吗?这是个非常刁钻的问题,但也很容易回答。 我们考虑的是净外部性,当我们试图去甄别一个人的疾病(比如糖尿病)是贪吃吃出来的,或者先天的,还是激素紊乱导致的的成本太高,以至于无法实施。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。
最后说到新加坡的口香糖政策。1990年以前,这个政策是非常合理的,每年近15万新币的清洁成本,导致MRT车门失灵动辄几十万新币的损失,都无法承受。但放到现在这个外部性已经可以被市场内化了。只要给高额的税金,对随地乱吐有效的罚款(因为摄像头的密度足够),再加上可降解的标准,MRT开关门的感应器高度聪明,使得净外部性可以为正。
所以,我们每个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,有个框架是很有益处的,这是独立思考的开始。
发表回复